布朗气水焊机_水燃料氢氧机_氢氧发生器_氢氧发生器 - 米乐官网-平台官方版|乐备用网址
导航
打造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

时间: 2024-02-03 02:07:55 |   作者: 解决方案309

  自2022年12月25日投产以来,位于的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已平稳运行200余天,每日可生产1.12吨纯度为99.999%的“绿氢”,部分氢能用于25辆氢燃料电池环卫车、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00吨。

  “河南濮阳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又有着技术优势,大家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7月10日,氢能建设项目——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

  氢能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逐渐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石化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将氢能作为新能源核心业务推进,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就是中国石化的转型探索之一。该项目由牵头,多家研究机构及企业一同参与,从科研示范立项、设计、建设到投产,历时一年半。

  自2022年12月25日投产以来,该项目已平稳运行200余天,每日可生产1.12吨纯度为99.999%的“绿氢”,部分“绿氢”用于25辆氢燃料电池环卫车、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00吨。

  当前,全球正经历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第三次能源体系重大转换,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已变成全球各国一致选择,中国也不断制定出台政策推动和促进氢能源发展。

  中国石化锚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着力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将氢能纳入新能源发展最高优先级。

  地处“2+26”城市范围内,环保形势严峻,亟待优化能源结构;所在地濮阳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丰富,具备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进而开发氢能的优势和潜力。

  “濮阳市地处平原地区,低风速风能丰富,是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佼佼者’。”濮阳市相关负责人说,“濮阳市为争取的增量配电网项目,是‘绿电制绿氢’项目成功的另一‘秘诀’。”

  升级原有电网,同时利用废弃厂房和井场建设风力、光伏等发电新场景,为绿氢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清洁能源支撑。

  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经理梁建伟信心十足:“有了低用电成本的加持,生产的绿氢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基于以上因素,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成功“落户”。

  “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是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的核心,处理后的除盐水作为原料进入装置,经过去离子等系统后得到纯水,再进入电解槽,通过电解产出氢气和氧气……”在项目中控室,制氢车间副主任李莉打开电脑,轻点鼠标,装置被轻松启动。

  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中的“兆瓦级”表示规模,是指项目电解水制氢装置功率为2.5兆瓦,通俗来讲,就是1小时需要消耗2500千瓦时电生产500立方米氢气。“可再生”是指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

  “电解水制氢”表示项目的制氢方式,全称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工艺,产出氢气的关键设备为PEM电解槽,其主要部件包括阴阳极端板、阴阳极气体扩散层、阴阳极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水通入电解槽后,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子解离为氢气与氧气,分别在阴、阳两极析出。

  PEM装置采用集装箱式供货,各配套系统高度集成在两个标准集装箱内,有较大的离子交换容量和良好的气体阻隔性,而用作电解槽的隔膜材料亦是加分项,可以轻松又有效隔离氢气和氧气,使产生的氢气纯度高达99.999%,且无腐蚀作用。

  制氢过程详细说,就是自来水进入除盐水单元,经过超滤、反渗透装置制得除盐水,除盐水作为原料进入PEM装置,经过去离子等系统后得到纯水,再进入PEM电解槽,通过电解产出氢气和氧气。氢气进入纯化系统,得到压力为3兆帕的高纯氢,经过压缩机升压至22兆帕送至加氢母站单元,通过加氢柱对氢气管束车进行充装。

  整个反应过程不排放污染物,具有效率高、气体纯度高、电流密度可调、能耗低、体积小、绿色环保、安全可靠,以及可实现更高的产气压力等优点,是制氢领域公认的极具发展前途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之一。

  梁建伟算了一笔账:“示范项目建成后每日可生产绿氢1000千克,以天然气热值和二氧化碳排放为换算依据,每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30千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示范’二字的分量沉甸甸。”炼化工艺首席专家周广文说,“国内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起步较晚,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有研发能力,且规模不大。这套装置规模在国内最大且已投入商业化运行,意味着树立了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典范,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企业络绎不绝。”

  “示范”代表中国石化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已完成国内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首次完成了供电—制氢—压缩—充装多系统集成,标志着中国石化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填补了国内PEM技术空白。

  项目实施后,将形成中国石化独有的风光电多能源制氢高效耦合稳控技术、绿氢制备关键技术,以及绿氢示范工程建设方案及运维技术等,为中国石化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展绿氢生产提供可复制的技术和工程示范,为科研试验提供平台,形成中国石化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国石化乃至中国绿氢制备产业的发展。

  未来,绿氢产业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以该项目为起点,围绕氢气制取、储运及氢能利用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新的绿氢示范基地正在大规模建设,预计2025年达到年产能4500吨,逐步培育并壮大中国石化氢能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发展,为确保豫北地区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杨 敏 通讯员 杨岭敏)

  答:目前,PEM电解槽价格是占市场占有率较大的碱性电解槽价格的3至5倍,制氢成本高,且核心技术国内尚未完全掌握,不足以满足氢能低成本、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政策,针对PEM制氢装备关键技术、PEM大规模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设立科技专项,加大专项资产金额的投入,突破大功率PEM电解槽核心技术,降低PEM制氢成本。

  答:PEM制氢技术前景远大,是一种高效、清洁、灵活的制氢技术。相较于目前占市场占有率较大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纯度、高压力、快速启停、灵活调节、无污染等优点,以及能够匹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波动性的特点。

  PEM制氢技术可将风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转化为氢气,实现能源的储存和转化,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消纳和利用率。未来,PEM制氢技术将向大规模、低成本、标准化等方向发展。

  答:一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PEM制氢技术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解水生产高纯度的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替代部分传统化石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二是提升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中国石化首套PEM制氢装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催化剂和双极板等核心部件,打通了从材料到设备的国产化流程,为兆瓦级PEM制氢设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是拓展新型业务领域。PEM制氢技术能为加氢站、风电等领域提供现场制氢服务,也可以为工业化学品、储能等领域提供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四是在国家“双碳”背景下,建设工业规模的兆瓦级PEM制氢示范工程,可为中国石化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展绿氢生产提供可复制的技术和工程示范,为科研试验提供平台,形成自有的核心技术。

  答:在油气田开发和新能源开发这两条路径上,上游企业一直在研究探索,当前,还存在着油气田用电自发绿电占比低,新能源发展与油气田地质工程、石油工程结合不够紧密,新能源与油气生产融合度低,新能源项目盈利空间存在限制、油田风光电力可利用土地受限、生产负荷匹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调节能力低,绿氢制备与储运成本高、拓展加氢站外的氢能应用时间较为紧迫等一系列问题。

  上游企业应充分的发挥风、光、土地、矿权、储气库等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光伏、风力、地热、余热、余压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实现油气生产与新能源发展深层次地融合;构建“风光储”“气氢电”不同应用场景的微电网示范,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加快构建油田氢能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多元化模式,联合系统内外科研院所与核心企业,发挥技术、装备、资源优势,合力贯通绿氢“制储运加用”全链条。

  油气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储气储能同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科研人员通过精细描述地下非常规油气与盐层、水层等深地清洁资源,推进废弃井储能、取热、锂钾资源合作开发等,探索油气藏储氢,扩大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规模,实现油气开发整体增绿降碳与地方化工企业低碳减排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石化多元化清洁储能中心。(本报记者杨敏整理)

  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生产基地坐落于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西北角,占地近4.5万平方米,仅项目中的可再生电力(光伏发电)设备占地就等于5个足球场。

  走进绿电制绿氢示范项目现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以字母“LH”为造型的雕像。雕像看上去有些年头,但标注“绿氢时代”的指示牌却是崭新的。

  “我们单位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石油化工总厂,雕像建成之初,‘LH’是‘炼化’的意思。如今,它代表绿氢。”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魏忠昕介绍。

  他进一步阐释:“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油气产量达到千万吨级,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拿出拳头产品,实现多元化转型?集团公司提出的用新能源发展绿氢产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正值氢能发展的窗口期,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中国石化锚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致力于建成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敏锐把握发展大势,凭借已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搭乘氢能产业“快车”,于2021年8月参与建设了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工程。

  “项目建设初期,80余名兄弟姐妹吃住在厂区,从光伏电站到制氢设施安装调试,每一步都盯得很紧。”正在装车区指导长管拖车充装氢气的该中心制氢车间高级主管魏旭在忙碌间隙回忆,“第一次干,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终,用时5个月,平地起高楼,厂区内形状不一的设备林立,超滤装置、反渗透装置、PEM装置等也在忙碌而有序的节奏中贡献着氢能。

  “‘绿电制绿氢’项目是我们全力发展氢能产业的第一步,这一步迈稳了,后续,我们将配合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打造在‘产供销’环节中的中原绿氢品牌;推进厂院所合作,利用本部炼化和天然气储气库优势,开展高压气态、常压液态等储氢技术和天然气掺氢技术攻关。”魏忠昕表示。(本报记者杨敏)

  上半年,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48.8%,其中,水电装机容量4.18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3.89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7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0.43亿千瓦。此外,风电光伏发电量迅速增加。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达1.34万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7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

  上半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61.6%。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当前,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上半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54.5%。

  近日,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据悉,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年均生产“绿电”超过6600万千瓦时,是目前全世界内已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海上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及运营能力再上新台阶。

  我国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在湖北襄阳下线。与传统燃油作业车相比,该车全生命周期可累计减少碳排放量225吨。这台氢能作业车采用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提供牵引动力,设计时速80公里。一次加氢30分钟,即可让该车连续运行32小时。同时,该车运行时不用架设取电网,没有废气和噪声,可被大范围的应用在地铁、隧道、矿山等作业领域。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加快乡县、高速公路和居住区等场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持续推动换电基础设施有关标准制定,增强兼容性、通用性。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模式试点,支持城市公交场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高速公路等快速推进换电站建设。

  日前,由深圳智能投资建设的深圳市龙城工业园光储充示范项目(V2G)建成投产。该项目作为深圳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示范零碳单元之一,为了适应用户侧项目“小、散、快、多、零”的特点,首次创新采取“自建+聚合”的融合建设模式,包括自建270千瓦光伏雨棚,聚合生态伙伴160千瓦“1拖4”V2G充电桩、20千瓦“1拖6”直流充电桩和8台7千瓦交流充电桩;预留100千瓦/200千瓦时储能系统接口,建成具备“光储充放”和参与虚拟电厂调度能力的微电网零碳示范能源站,能够在消纳光伏发电并利用峰谷电价降低充电场站的用电成本的同时,参与车网互动和需求侧响应调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先行示范意义。

  今年以来光伏组件五大企业阿特斯、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过投资协议、募资预案等披露的扩产计划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四大光伏生产环节合计扩大产能约1000吉瓦。其中,硅棒、切片、电池等产业中上游环节的资本预算,明显多于下游的组件环节。五大巨头原有业务主要在下游电池、组件方面,这一数据体现出他们向上游“补短板”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