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气水焊机_水燃料氢氧机_氢氧发生器_氢氧发生器 - 米乐官网-平台官方版|乐备用网址
导航
“天擎”诞生记——高效制取绿氢 降低终端用氢成本!

时间: 2024-02-10 15:16:20 |   作者: 米乐官网309

  制氢不算得上什么新事物。在上个世纪,人们已经学会用化石燃料制造氢气,后来这种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制氢方式被称为“灰氢”。但是随着对碳排放的重视,以新能源制得的绿氢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这种从未规模化的电解水制氢技术显出更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国内制氢设备行业迎来了一股强大的逆袭势头,正在引领着绿色能源新时代的到来。

  国内清洁能源技术企业江苏天合元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元氢”)通过持续创新,制造的首台套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天擎”系列在实现绿色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宜昌南玻项目中,为国内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纵观过往,在制氢设备市场中,海外企业长期以来垄断的现象给国内公司能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技术壁垒、专利掌控以及生产规模优势等因素,使得国内企业在制氢设备领域长期处在劣势地位。这种垄断局面不仅限制了国内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使得我国在能源自主可控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近两年国家部委共计发布50余条氢能相关政策,地方发布300多条氢能相关政策。可以预判,随着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影响面持续扩大及各级政策的落地,氢能产业顺势而起指日可待。

  但是对于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仍然处在一个前期和发展中的水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成为氢能的“阿喀琉斯之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氢能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从行业角度看,氢能产业与风电光伏、纯电动汽车甚至通信产业类似,可完全依托我国强大的工业底蕴,通过企业不断的自主创新和市场应用,达成规模效应,形成全球竞争力,进而实现产业后发先至。目前阶段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性能,并实现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技术应用。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到2050年我国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到1万座以上,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逐渐实现了国产制氢设备的逆袭。

  2021年,天合元氢成立。这个年轻的企业通过不断推动创新,成功开发出高效能源转化和可靠稳定性的“天擎”系列碱性水制氢设备。并在2022年成功首台套下线运行。“天擎”系列以其卓越的性能特点,实现了高效制取绿色氢气,并能为实现新能源发电提供较为可靠支持;其先进的设计和工艺流程,使其具有非常出色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国内能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然,这一突破性创新的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研发艰辛。天合元氢团队经过多年的持续研究和实验,克服了技术难题,一直在优化和改进设备性能。经过不断的试错和迭代,最终成功让“天擎”问世。

  “最关键的就是在设备整个生产制造的过程中的严谨性。”天合元氢总工程师刘万明强调,“在设备制作的完整过程中,无论是一个小螺丝还是一个极板上的小毛刺,我们都予以高度关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电池组装中,当我们组装了200多片后,发现了一个疑问,我们立刻将这200多片全部拆解,重新组装,以确保设备的绝对可靠性。”在他看来,制氢设备一定不可以存在大概、应该、差不多。

  “去年在整个设备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我们的几位总工程师全程待在车间内。车间没有空调,热的时候很热,恨不得要把地烤焦了,冷的时候呼一口气眼镜都看不见,但这个只是小意思,我们都习惯了,不在这里我们放心不下。也正因为对设备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全程把控,才能确保设备在每个方面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的卓越表现,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刘万明表示,我们关注的主要参数是氢气的纯度。与行业内常用的隔膜技术相比,我们采用了PPS(聚苯硫醚)技术,经过后处理装置分离得到的氢气纯度为99.86%,氧气纯度达到99.61%,这个结果是优于国家标准GB/T19774-2005《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方面的要求》中4.1 分类中气体纯度。

  据刘万明介绍,大型制氢设备面临的主体问题是不足以满足长时间运行的要求。天合元氢的客户端需求是24小时不停机运行,这对设备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出厂管控要求,天合元氢的产品在出货前会在工厂实测,经过一个多月的长时间运行测试,天擎的能耗和整体表现一直很稳定,这其实很不容易。

  除了设计层面的优化,安全性也是能源行业的底线。“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设备,尤其是像我们的制氢设备这样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设备,安全都是客户端首要考虑的因素,无论是哪个行业,安全生产必须放在第一位。一个公司能否正常运营,重点是安全性能可不可靠,因为一起安全事故可能会给公司带来非常大损失。”刘万明强调,“在南玻进行设备的调试和运行过程中,我们对所有报警点、连锁点和自动控制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得到了客户的积极认可。”

  刘万明提到,“设备是采用全自动化PLC控制管理系统,当进行编程时,我们会对每一个报警点和连锁点来测试,并记录每一个测试结果。在运行过程中,当我们得知一个引擎选型的问题,系统都会进行自动处理。可以说,我们的设备在安全性和稳定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不管过程怎么艰辛,都认为很正常的一个事情,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值得可说的。”刘万明表示。“这只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常规事务。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些事情是我们该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非常平常的。”

  “天擎”的诞生,是一群人的坚持,是每个人坚持不懈去奉献的结晶。他们深知,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将继续延展这份坚持和努力,为未来的氢能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为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在业界看来,天合元氢和宜昌南玻的牵手是一次“双碳”背景下的双向奔赴。这离不开宜昌南玻对于绿色能源的高度认知和天合元氢的设计理念。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一直增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这股绿色转型的浪潮中,宜昌南玻深刻认识到转向绿色能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需要通过可靠、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绿色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满足宜昌南玻硅材料的需求, “天擎”系列从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效率等方面着手,推动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成为了宜昌南玻的理想选择。

  与传统碱性电解槽相比,天擎系列具备更高的电解效率和更低的能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资产投入的节约。在氢能市场中,LCOH(单位氢成本)是评估绿氢经济性的核心指标。根据核算,每降低0.1kWh/Nm³的制氢直流电耗,可间接降低1.8%-2.2%的LCOH,进而降低10%-25%的制氢设备初始投资。天擎系列在满载状态下的直流电耗可降至4.3kWh/Nm³,未来有望达到3.9kWh/Nm³,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实现最优的LCOH,对于降氢成本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其他方面“天擎”也表现的很好。从电流密度来看,它整体运行的电流密度能大大的提升约50%-75%,降低10%-15%的直流电耗,而且有一点很重要,与输出能耗同等的产品相比,天擎通过对管路的合理布置设计,可以缩小30%的体积,这样应用的场景就灵活性更好广泛。气体的纯度也完全实现用户用于多晶硅还原的要求。此次南玻项目使用的是1000 Nm³/h的标准产品,但是按照每个客户的需求不同能定制,最大单槽产氢量可达2000Nm³/h。

  “现在整个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和客户的要求很重要。因此,在制作的完整过程中,我们很关注能源消耗的问题。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内部零部件的设计,我们都关注每一个细节,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南玻项目中的设备为例,我们的设计符合常规标准,但实际制造出来的设备在行业中的能源消耗是最低的。”刘万明这样说。

  天擎系列具备易维护和智能化控制等特点,采用一体式撬装设计,可实现独立控制,确保总系统安全可靠。在面对恶劣环境时,天合元氢可提供定制的移动式制氢站,其方便的安装和出色的机动性,可进行快捷运输,有效解决“燃料氢”的经济性和氢储运的安全性问题。实现站内制氢自给自足,还因为无需长管拖车运输、无装卸车环节而无运输成本,可降低终端用氢成本。

  宜昌南玻硅材料与天合元氢共同合作的成功案例是国产制氢设备逆袭的生动典范。通过引入天擎系列,宜昌南玻硅材料实现了对传统能源的转型,也为其他类似行业树立了榜样。随着绿色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关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利用和绿色技术的应用。

  天合元氢的“天擎”系列制氢设备的突破性创新,不仅为国内能源产业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也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国制氢技术的实力和竞争力。

  自“天擎”系列立项至今,不仅见证了设备从研发到首次商业化落地的跨越式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引领了国内制氢设备行业的突破和发展。这不仅仅是设备成功的成果,更是国产清洁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动的里程碑。

  国产“天擎”系列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国内能源产业面临的海外垄断问题,也推动了国内清洁能源产业的升级和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国产制氢设备成为了国内公司实现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选择。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首先靠的是有技术的基础,然后还要看公司的投入。这两点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再大的投入也没有用;但有了技术,若公司不投入,也无法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刘万明表示,在技术方面,天合元氢目前在国内算是力争领先,但并不满足于停滞不前。

  “我们仍在进行研发,并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还需要逐步提升设备,推动技术的发展。我们目前的重点是减轻操作方面的痛点,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新的材料。希望做到技术与设备的同步发展。”据刘万明透露,目前,天合元氢也在探索海水制氢技术的机会,只要能为市场带来突破 ,技术团队一定会全力以赴,毫无保留!

  过去制造的绿氢只需要满足半导体、医药、航天这样的少量高精尖行业,但现在中国对氢气的定位是一种“能源”。能源意味着必须做到低成本、大规模、可靠和安全和国产化。

  刘万明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很多企业还习惯了比较粗放管理方式,如果仍然延续这种粗放的方式,就会引起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在这方面,中国氢能设备制造需要更加细心。

  “研发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该一定的时间来满足规定的要求。我觉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好好打磨出精品。” 刘万明感叹道,“在氢能技术方面,我们必然不会停止,也不会原地踏步。我们要继续向前迈进,因为氢能行业具有一些特殊性。”

  目前,氢能产业已在国产替代过程中实现成本的迅速下降,后续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工程创新逐步降低装备成本;另外,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以及制储运加装备的降价,氢气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既清洁又便宜的氢气已经为时不远了。

  行业专家预计,随着氢能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在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氢气应用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未来有望大规模进入市场。天合元氢等国内巨头企业纷纷入局,抢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必将让我们正真看到更加绿色、清洁的能源未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4年2月6日,中集旗下电解水制氢装备专业公司中集集电,在中集集团总部举行了中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创新技术论坛暨中集集电低负荷运行电解制氢技术发布会。中集集电常务副总吕国爱做了详细技术发布报告,围绕“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怎么来实现低负荷运行”核心问题,从影响电解槽低负荷运行的原因、解决方案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月3日,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在厦门举行。国富氢能董事长邬品芳,鹭岛氢能董事长陶华冰共同签署协议。会上,国富氢能董事长邬品芳、鹭岛氢能董事长陶华冰、养元投资董事长温养东就双方将围绕PEM电解水制氢领域的深入合作,详细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月5日,丰田宣布与千代田化工建设签署基本合作协议,就共同开发大型电解系统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一致,目标是开发出制氢效率高且尺寸世界最小的电解系统。为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如氢气用量及工厂占地面积的限制,将以5MW级设备为基本单元(占地面积:2.5mx6m,氢气生产能

  近日,国家科学技术部相继公布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结果,嘉庚创新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其中“氢能技术”专项2项、“催化科学”青年科学家项目专项1项。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作为项目负责人,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许继电气软件公司发布招标公告,宁夏风光火氢大型能源项目需采购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和PEM制氢-固态储氢-燃料电池系统。据北极星氢能网了解,此次为许继电气首次招标氢能相关设备。公告显示,这两次采购应答人及其应答产品须满足如下要求:应答产品原厂商一定要有生产应答产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30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由国家电投、中国华电、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同完成的“低能耗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荣列其中,是氢能领域唯一入选的成果。完成单位:国家电投中国华电、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是可以实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29日,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东胜区人民政府与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蒙发能源控股集团成功签约氢能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及氢能综合应用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涵盖大容积储氢瓶、电解水制氢设备、碳纤维产业链、铝管锻造等生产领域,并规划配套新能

  单台5MW!康明斯Accelera首台本地化PEM制氢设备下线日,康明斯Accelera全球首台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HyLYZER-1000产品正式下线。该型号产品为康明斯PEM电解水制氢设备产品,以经过全球验证的模块化电解水系统为基础,2021年下半年开启产品本地化的导入,基于本地化供应链体系,针对国内市场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了适应性设计。2023年4月底,该产品

  为响应中国石油“双碳三新”发展,助力中国石油“五有”“五化”“五调整”推动炼化业务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油蓝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拟建设20万t/aFDPE装置、5万t/a乙丙橡胶装置、10万t/aPOE装置、10万t/a1-己烯/1-辛烯装置、2000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辅助设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首台套1000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在其自建的沧州试验基地完成了严寒环境下的36小时连续运行试验,产出氢气纯度达5N(高纯)标准,标志着该装备通过稳定和安全性的考验、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对推动我们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

  近日,中国节能协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华能清能院牵头编制的氢能领域团体标准《工业水电解制氢系统运行管理导则—压力型碱性水电解》(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对外发布,并将于2023年11月21日正式实施。《导则》由中国节能协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华能清能院作为主编单位,联合华四川华能氢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2日,宁波中科氢易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氢易”)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由高榕资本领投,招银国际、雄韬股份、阳光照明、崖州湾创投跟投。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中科氢易完成了三轮融资,累积融资金额近亿元。据了解,中科氢易成立于2022年5月,由中科院背景膜

  近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国际首套13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在华能四川彭州制氢站顺利满负荷产氢。标志着国际上商业示范的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碱性电解槽成功投运,对推动我们国家绿氢产业技术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该制氢系统由华能四川公司与华能清能院合作研制。其核心设备1300标准

  目前,碱性电解槽跟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耦合是有挑战的,其中规模化大大的上升,对容量上提出了挑战。——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喜庆2023年11月1日,SNEC2023氢能大会——氢能前沿技术论坛(一)在上海顺利召开,本场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一同探讨氢能的发展之路,共同展望新型电力系统视

  2023电解槽招标盘点:1.8GW项目 首个方形碱槽采购公示 年末碱性制氢系统均价下降22%

  2023年国内电解槽的热度有增无减,尤其随着新能源装机的不断走高,新能源消纳问题使得氢能的战略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2023年绿氢项目也成为了国内电解槽应用的主力场景,且目前绿氢示范项目的主体以国企为主,故通过一系列分析电解槽招投标情况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国内电解槽市场的发展情况。

  单台5MW!康明斯Accelera首台本地化PEM制氢设备下线日,康明斯Accelera全球首台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HyLYZER-1000产品正式下线。该型号产品为康明斯PEM电解水制氢设备产品,以经过全球验证的模块化电解水系统为基础,2021年下半年开启产品本地化的导入,基于本地化供应链体系,针对国内市场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了适应性设计。2023年4月底,该产品

  近日,从广州黄埔现代能源集团获悉,针对分布式场景用氢需求,为减轻加氢站运维成本,满足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用氢需求,能源技术研究院牵头完成了全国首套PEM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机,并进行示范应用。示范样机的制氢能力为10Nm/h,产氢压力为1-4MPa,氢气压缩机排气压力为45MPa。该设备主要由制氢及纯化系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清能股份近期成立的HETHydrogenPte.Ltd.(以下简称“HET”)获得了来自全球领先矿业公司英美资源集团(英国)的战略投资。HET公司致力于生产电解水制氢设备,帮助运输、化工、钢铁等行业实现脱碳。HET依托于清能股份在质子交换膜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同时得到全球领先铂族金属生产商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12日,中国能建2023年制氢设备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上海电气旗下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器时代”)成功入围碱性电解槽标段及PEM电解槽标段。此次集中采购预计招标总量125套电解槽,其中1000Nm/h碱性电解槽110套,200Nm/hPEM电解槽15套。中国能建作为近年来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15日,稳石氢能AEM电解槽(10kW)新品发布。稳石氢能新产品AEM电解水制氢系统(10kW)是基于AEM电解水制氢系统(2.5kW)的提高和增强,更适合市场需求。是目前制氢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AEM电解水制氢系统(10kW)新产品将能源转换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具有更大的制氢能力,能够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中国华电合作实现兆瓦级中压PEM电解技术商业化应用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12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华瀚”-200型3.0MPa单堆兆瓦级PEM电解槽在华电青海德令哈3MW光伏发电PEM电解水制氢示范站成功投用。该PEM电解槽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俞红梅研究员、邵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