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气水焊机_水燃料氢氧机_氢氧发生器_氢氧发生器 - 米乐官网-平台官方版|乐备用网址
导航
跟“扫兴父母”和解后年轻人开始重新养育自己

时间: 2023-12-01 19:29:58 |   作者: 视频展示309

  在万圣节COS那英爆火的网红这英,没想到又当显眼包了,在热搜一位待了半天。

  点进去之后发现不是闹着玩的。在播客里,这英自述从小被扫兴着长大,这不是危言耸听。

  父母不说反话就说不了话,被同学欺负了不敢回家说,因为爸妈只会反问“为啥不欺负别的人”。

  17岁中专毕业开始上班,每个月工资上交家里,只留四百块给自己,没想过这有什么不对劲。

  在人生的前十几年没意识到性格有什么样的问题,19岁的时候觉得过得太痛苦,在一个姐姐的帮助下从位于北京城中村的家里搬出。

  她嗅到了机会,抓紧一切时间、调动所有的幽默细胞,在模仿那英的整活路上做到了第一。

  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搞笑博主一夜爆红的故事,而是她如何花整整二十年,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故事。

  她也说,面对恶评心态不会那么稳定,会受到一些冲击,毕竟刚把自己养好两年,底盘没那么稳。

  奔着乐子来的网友们听了这英的经历,感慨她治愈自己这一路的不容易,也纷纷诉说自己养自己的经历。

  无需COS,重新把自己养一遍已经变成年轻人面对原生家庭的最新集体反应了。

  原生家庭带来了很多创伤和渗入人生底色的灰蒙,在很多感到羞耻、内疚、别扭的时候都能感到发源于家庭的因果纽带在现形。

  不过,就像这英一样,现在年轻人的一个不可阻挡的势头是,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渴望压倒了阴影本身,大家慢慢的开始在积极自救。

  与其花费大量功夫试图寻求上一代受害者的理解,向他们讨要一个说法,不如自己换种活法。

  今年四月的时候,一位网友发帖说,发现了自己把自己当女儿养之后过得就不拧巴了。

  喜欢的歌手巡演,抢到了门票,可是一算算门票、往返交通和酒店加起来上千的费用,隐隐感觉自己不配这样的消费、不该花那么多钱在享受上。

  平日里,容貌焦虑、身材焦虑、上岸焦虑、同辈压力,一层又一层缚上来,让人动弹不得。

  不精致没关系,胖一点也可以。和别人处不好关系、考不上研、工资不高都可以,恋爱婚姻生育不想要就不要,不优秀也可以。

  点进各个社交平台的话题页,很多人都在分享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故事,发出“长大真好,人生才起步”的感慨。

  奇葩说辩手席瑞小时候想吃黄桃罐头,虽然吃到了,但是姥姥说的“这是一天的饭钱”始终让他有种至今仍在发挥余威的匮乏感。

  三餐可根据自己的心意选择食物的种类和进食时间,想精致摆盘捣鼓两两个半小时做一顿brunch,没人来扫兴“瞎忙活个什么劲”;

  长大后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逛超市、选餐馆的宗旨只有一个——尽情快乐,而不用担忧爸妈是不是会觉得我不懂事。

  巧克力、果冻、饼干,想吃什么牌子什么口味的都能买,弥补小时候太多次准确记住超市货架位置但最终也没放进购物车。

  考了一次好成绩才敢小心翼翼提一次的火锅、烤肉、各国料理,现在想吃就能吃到。

  “刚刚吃了顿麦当劳,突然想到,我过上了我8岁时候的梦想生活,天啊,怎么搞的,真是了不起啊你这家伙!”

  生活习惯也可以听自己内心的安排,正应了《瓦尔登湖》里那句“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才能真诚地活着”。

  半夜去客厅拿东西,光明正大打开灯、拖鞋啪嗒啪嗒,不用弓着身子竖起耳朵听爸妈卧室的声响。

  经济独立之后,小时候不敢提的要求能自己一手操办了,主打一个“这次,誓要拿回自己的东西”。

  做了近视手术,丢掉笨重黑框眼镜的同时也丢掉“度数慢慢的升高是不是都玩手机去了”的指控。

  自己出学费学喜欢的乐器,学游泳学跳舞学摄影,体验插花、做甜品、陶艺和所有小时候想做的事情。

  不过后者指向的是外在成就和认可,而前者,关照的是自身感受和更内在的东西。

  小时候落下的课不单单是兴趣班,还有精神上的浇灌、人格的培养和与人相处模式的习得。

  有人开始尝试减少对外界眼光的摄入,不再信奉父母念叨的“不怕被人笑话”那一套。

  有人每天记录自己完成的小事情、给自己源源不断的积极反馈,不再让谦虚二字覆盖所有的快乐和鼓励。

  也有人审视起从小听到的“要听话”“别人都这么做”“可不能辜负我们”,寻找真正能支撑起自己漫长人生的内核。

  很多小时候上错了或者压根没上过的人际交往课、情感互动课,长大后再开学也可以。

  如果总是心怀愧疚,就想一下飞机乘务员总会提醒的“请先佩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别人”。把经营好自己放在第一位,天经地义。

  不懂拒绝、讨好人格、畏难情绪、享乐羞耻、习得性无助,都能加入重新养一遍的心愿单,缓慢而坚定地发生变化。

  前段时间,#重度抑郁女生被医生建议断亲#和#朋友30岁癌症去世前说他反而很开心#双双上了热搜。

  前一个故事里的女生之前经历过一场重病,向爸爸和妈妈和把自己养大的姑姑求助均遭遇了回绝。

  虽然无法将重度抑郁直接归因为亲情的崩塌,但与亲人之间的相处,带来的消磨已经远大于幸福。

  后一个故事里的男生似乎经历了完全相反的家庭相处模式,却也没能拥有完全相反的家庭幸福。

  他在打压式教育和无处不在的控制下长大,别人眼里的乖孩子背后没有快乐可言。

  必须按照父母的心意行事,衣服只能黑白灰三个颜色、拿筷子的高低不能有偏差;

  为父母设下的极高目标不断努力,取得成绩之后也没有夸奖,因为这是分内事,学习好是应该的;

  一路走来是顶尖的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但活得毫无成就感;28岁在父母面前说话,还带着试探性的讨好口吻。

  确诊癌症,周边人都惋惜、难过,他反倒有一丝释然,“有了癌症这个理由,可以不去干他们让我做的事了”。

  去世前,他跟讲述这一个故事的博主朋友说,“对于我这种家庭的孩子来说,(去世)也是一种解脱吧”。

  出去玩一玩、学小提琴、开一家小店当个咖啡师,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再也没机会实现了。

  相比起来,第一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似乎幸运一些,她正在用断亲的方式,努力向原生家庭的泥沼外行走,她还有机会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近两年,断亲招致的讨伐声逐渐隐去,大家越发把它视为保护自身、防止被拖入原生家庭无底深渊的必要手段。

  不少网友都觉得跟亲戚的交往是无效社交,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却带不来正反馈。

  逢年过节被盘问恋爱进展、工资、考编考研上岸计划,看不到一丁点发自心底的关心。

  时不时因为不够稳重的微信头像、“发疯”的朋友圈、流露点“不听话”意味的的群发言被敲打,遇上问题时几十个人的家庭群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倾诉。

  一批人用断亲这种激烈但有效的方式重新划定自己的生存环境,区隔开那些给我们自己所带来致命危险的“最亲的人”。

  断亲或许适用于原生家庭创伤过大的少数人,更多一批人用“把自己重新养一遍”这种对抗性没那么大但自主性拉满的方式,来抚平原生家庭留下的印痕。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指责原生家庭、沉溺在不积极的情绪已经是过去式,年轻人现在在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积极自救。

  前几年,原生家庭不仅是社会化媒体上的流量密码,也实打实让大家发觉很多痛苦的根源来自于生养自己几十年的家庭。

  “你讨厌他们的封建思想,又心疼他们劳累的模样,就像是一边给你做人工呼吸,一边为你祈祷,可就是不撒开掐紧你脖子的手。”

  这些话都引起了无数共鸣,父辈的自我牺牲、情感勒索、道德绑架,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成长保护壳。

  网友纷纷列举出东亚家庭里的规则怪谈,心意相通的大家无需解释,自发把这怪谈续写到了几百条。

  不要分享取得的任何成就和进步,不会收获夸奖的同时还要收获不能过于骄傲了的训诫。

  请记住,在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时间,务必让家人看到你时,你处于学习状态(尤其在18岁之前!)

  快乐有罪、不配得感、自卑、过度敏感、焦虑抑郁、各种羞耻症,仿佛都能在年少的家庭生活和与父母的相处细节中找到草蛇灰线。

  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涌现出来。

  它可以用来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也可以用不破不立的方式彻底跟过去告别,就像那些断亲的年轻人。

  虽然一些“养自己”的方式带着些消费主义的痕迹,也无法担保接下来的人生必定快乐顺遂,

  今年的两大金句: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世界是旷野不是轨道,无一不是年轻人在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

  宛瑜放弃安稳人生、离开身边人都认可的伴侣,从不被理解到人人都想掌握自己的人生叙事。

  不拿资历和个人经验教育年轻人的余华、李健受到欢迎,大家正在拿回自己的主动权,不想被时代的什么主义和什么思想团团围住。

  哪怕这些举动和选择不一定指向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但已经迈出那一步了,断不可能回头。

  一切准备好再上路,也会有接连不断的麻烦来袭,更何况年轻人并不会被给予准备好一切的机会。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不仅表示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更意味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起自己人生的重量。